离病毒最近的“测毒人” ——宜宾市第五人民医院检验科病毒核酸检测医生范平
他是宜宾市第五人民医院检验科PCR实验室的组长,一名33岁的青年医生,但也是一名拥有11年工作经历、积累了丰富临床检验经验的老检验者。虽然他没有直接接触临床病患,但也是离病毒最近的人,是在疫情背后默默奉献的“隐形医生”,是与病毒零距离接触的“测毒人”,是抗疫一线的“排雷兵”。
2019年春节前夕疫情扩散,一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防控阻击战就此打响,当时南溪区全区取得PCR上岗证的检验技术人员匮乏,他积极主动响应医院号召,全力承担起全区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工作。
2021年7月27日晚,范平接到紧急通知,南溪区隔离点一名密切接触者张某发热,已送我院就诊,需立即完成该患者新冠核酸检测。接通知后他立即赶往医院PCR实验室进行检测,此后的六天七夜,他便一直坚守在抗疫一线,负责区内隔离点及重点小区送检我院的新冠标本的检测工作、本院新冠标本及外院送检新冠标本的检测协调工作。他说:“疫情就是命令,作为一名核酸检测排雷兵,坚决完成核酸检测任务”。
2021年7月27日晚,张某新冠核酸筛查为阳性,完成检测后已是次日凌晨5:30,范平立即启动PCR实验室“城市全员新冠核酸检测应急预案”,协助科主任完成所需物资调拨,协助医院疫情指挥办公室完善医院“城市全员新冠核酸检测应急预案”流程细节,安排PCR实验室人员轮值及意外情况值班替代方案(保障核酸检测工作),召集PCR实验室人员再次深化学习疫情防控方案、应急预案、生物安全防护、演练意外情况应急处理、防护服穿脱等知识,为应对疫情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。
7月28日下午,全区紧急采集所有隔离点及重点小区的人群的核酸标本,进行全员核酸检测,自此一直到8月3日上午,第二次全区隔离点及重点小区全员核酸检测复查完成,他始终坚守在PCR实验室。晚上和同事们一起参与新冠核酸检测,白天则汇总所有检测数据上报疫情指挥办公室,总结检测过程中的不足,及时改进,协调各方标本的检测工作,保障核酸检测的顺利进行与报告的及时准确。在繁忙的工作中,他累了就在椅子上眯一会儿,但精神却始终紧绷着,不敢有片刻的松懈。
你总是能看见他身着厚重的防护服出现在各种重点环节。对讲机内不时地传出他沙哑的提醒:“再检查下你们的防护服、N95口罩的气密性,有无破损”,“质量就是我们的生命,严格按照操作规程,保证检测结果准确性”,“仔细点,把那个角落在消一下毒,把移动消毒紫外灯放在操作台面前,打开灯你们再出来”,“标本量大,废物不要堆积,及时传递出来高压灭菌”,“今晚的有多个采集点会送标本来,而且标本量大,标本接收处一定注意每批次标本做好详细记录,保证标本能够溯源”,“里面的同志可以了,这批次标本加了赶紧出来,下去休息,后面的事还多,别累垮了,换我们来”,“趴在桌面上那个是谁,没事就挥一挥手,不行了就赶快出来,旁边的同事看一看他”...每个班次他都紧张的关注着同事们,监看每一个环节,不厌其烦地提醒。
疫情期间,已经连续三天三夜奋战的他不慎摔倒,尾椎骨剧烈疼痛,经过简单的处理,喷了点云南白药气雾剂后,他依然顽强地坚守在抗疫一线,面对同事的担心,他说:“我还行,行动没问题,只要不直立,坐着和不触碰就不那么痛,轻伤不下战场,疫情重于泰山。”直至8月3日上午11点30分,第二次全区隔离点及重点小区全员核酸检测复查完成,结果全部为阴性,他才终于松了一口气。检测数据汇总完成后,他安排好后续工作,准备回家休息,回家后高压状态解除,躺在床的他却因上尾椎疼痛难以入睡,经过短暂的休息,他回到医院做了CT检查,影像显示他尾3锥体后缘骨折,骨头都裂开了。但他还是说“疫情就是命令,只要有需要,我就要上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