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界精神卫生日丨共建共治共享,同心健心安心
2024年10月10日是第33个世界精神卫生日,今年的主题是“共建共治共享,同心健心安心”。这一主题强调了通过全社会的合作来共同应对心理健康问题,提升心理健康服务水平,并共享心理健康成果。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,心理健康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。精神病,作为一类复杂的心理疾病,不仅影响着患者的日常生活与工作,也对他们的家庭和社会关系带来挑战。然而,由于公众对精神病的认知普遍不足,往往伴随着误解与偏见。本文旨在通过科学的角度,普及精神病的基本知识,促进社会对这一群体的理解与关怀。 什么是精神病? 精神病,又称精神障碍或心理疾病,是指由于大脑功能失调,导致个体在情感、思维、行为和感知等方面出现异常,进而影响其社交、学习及工作能力的一类疾病。它并非简单的“想不开”或“矫情”,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,包括遗传、环境、生物化学因素等。 常见的精神病类型 1. 抑郁症:以持续的情绪低落、兴趣丧失、精力减退为主要特征,常伴有睡眠障碍、食欲改变、自责自罪等。 2. 焦虑症:表现为过度担心、紧张不安,常伴有心悸、出汗、手抖等自主神经症状。 3. 精神分裂症: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,患者可能出现幻觉、妄想、思维紊乱、情感淡漠等症状。 4. 双相情感障碍:即躁狂抑郁症,患者经历从极度兴奋(躁狂)到极度悲伤(抑郁)的情绪波动。 5. 强迫症:以强迫观念(反复出现的无意义想法)和强迫行为(反复进行无意义动作)为主要特征。 精神病的成因 精神病的成因复杂多样,通常涉及多个方面的因素: 遗传因素:部分精神病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,基因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。 环境因素:包括生活事件(如丧失亲人、失业)、童年创伤、社会压力等。 生物化学因素:大脑神经递质(如血清素、多巴胺)的不平衡可能与某些精神病有关。 心理因素:个体的性格特点、应对方式等心理因素也可能影响精神健康。 精神病的治疗:精神病的治疗需要综合多种手段,包括: 药物治疗:通过服用抗抑郁药、抗焦虑药、抗精神病药等,调节大脑神经递质,缓解症状。 心理治疗:如认知行为疗法、家庭治疗等,帮助患者改变不良思维模式,学习应对技巧。 社会支持:提供教育、就业、家庭关系等方面的支持,帮助患者重建生活秩序。 消除偏见,共筑理解之桥 精神病患者同样需要社会的关爱与理解。我们应摒弃偏见,认识到精神病是一种疾病,而非个人意志的软弱或道德的缺陷。通过增加公众对精神病的认知,我们可以为患者创造一个更加包容和支持的环境,让他们能够勇敢地面对疾病,积极寻求治疗,重拾生活的希望与色彩。 精神病知识的普及是提升社会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一环。让我们携手努力,消除偏见,传递关爱,为精神病患者点亮一盏希望之灯,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和谐、健康的社会。 撰稿:蒋 玲 核稿:赵 强 审稿:邓长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