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伏好像没有通知南溪?警惕“高温刺客”——热射病
这些天
南溪区高温红色预警频发
小伙伴们都直呼
热҈化҈了҈!热҈化҈了҈!热҈化҈了҈!
而有一种因高温而诱发的极端病症
——热射病
正悄无声息地在炎热季节中蔓延
直接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
热射病,即重症中暑,是由于人体长时间暴露于高温高湿环境中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衡,产热大于散热,从而导致机体中心体温骤升超过40℃,伴有皮肤灼热、意识障碍(如谵妄、惊厥、昏迷)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的严重急性热致疾病,是中暑最严重的类型。
中暑与热射病有何区别?中暑的症状由轻到重,可分为先兆中暑、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。
1.先兆中暑:在高温高湿作业环境下工作一定时间后,出现头晕、头痛、乏力、口渴、多汗、心悸、注意力不集中、动作不协调等症状;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但不超过38.0 ℃。
2.轻症中暑:出现面色潮红、苍白、烦躁、表情淡漠、恶心呕吐、大汗淋漓、皮肤湿冷、脉搏快、血压偏低、体温轻度升高。
3.重症中暑:包括热痉挛、热衰竭及热射病三型。在高温作业环境下活动,出现这些症状就需要注意了,比如肌肉疼痛或抽搐、无汗、面色苍白、恶心、头晕、心率明显增加、低血压、甚至休克,可发展为热射病。热射病是中暑最严重的类型,占中暑的8.6%~18.0%。其死亡率可高达70%-80%。可出现高热,体温可达40-42℃甚至更高。
热射病预警4信号:烫:自觉身体发烫(从内向外发热);晃:异常疲倦、行走不稳;晕:头晕、意识模糊、抽搐;乱:出现脸白、心慌、气短、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腹泻等症状。
1.体温调节能力不足者:如体弱者、儿童、孕妇;
2.慢性疾病患者:如心脏病、高血压、脑出血后遗症等患者;
3.服用某些影响体温调节药物者:如抗胆碱类药物、抗组胺类药物、抗精神病类药物、β受体阻滞剂、利尿剂;
4.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者:如环卫工人、交警、建筑工人、封闭车厢中的儿童等;
5.超重或低体重者:身体质量指数(BMI)>25 或<18.5。
1. 及时补充水分:口渴想喝水时,说明体内缺水量已经达到体重的2%。如持续超过体重的2%,极易发生中暑甚至热射病。可以喝糖水、盐水或凉绿豆汤、凉山楂汁、金银花茶、菊花茶等。
2. 外出前做好防暑准备:高温天气里尽量避免外出。一定要外出时,尽量避开10时-16时左右(太阳短波辐射最强时间),出门前半小时涂防晒霜。尽量多在背阴处活动或休息,避免太阳直射。出门备遮阳帽、太阳伞等装备。如需较长时间外出,应备上充足的水,有条件可以随身携带风油精、藿香正气水等。
3. 受热后禁止“快速冷却”:炎热夏天外出归来,把空调电扇温度调的很低,或者立即冲凉水澡,这样会使全身毛孔快速闭合,体内热量反而难以散发,还会因脑部血管迅速收缩而引起大脑供血不足,使人头晕目眩。
4. 避免车内高温危害:即便是在22℃的凉爽天气里、给车窗开条缝,车内温度也能够在1小时内达到 40多度。注意车内高温,选择合适的停车位置,使用遮阳板,打开空调通风。特别注意不要将婴幼儿或儿童单独留在车里。
5. 适应性训练:高温环境下锻炼应循序渐进,初夏开始逐渐增加强度。对于需在高温下工作的人员,应逐步增加工作强度,让身体适应。不提倡生病时户外训练及工作。
1.搬移:将患者迅速抬到通风、阴凉、干爽的地方,解开衣扣,松开或脱去衣服,把头偏向一侧,防止呕吐物阻塞气道。
2.降温:可用冰水或冷水进行全身擦浴。持续有效降温,要在30分钟内将核心体温降至39℃以下,2小时左右降至38.5℃以下。达到正常体温后应停止降温。
3.补水:患者有意识时,可给一些清凉饮料。如果患者出现肌肉不自主抽搐,禁止进食水。
4.评估意识状态:若呼叫没有反应,呼吸、心跳停止,应及时拨打120呼救,培训过的人员可立即实施心肺复苏术。
5.转送:转运途中,不可中断物理降温,以“降温第一,转运第二”的原则,尽可能地用冰袋敷于病人颈部、腋窝及大腿根部,以保护大脑、心肺等重要脏器。
1.缺乏必要的救治条件;
2.训练中出现昏迷,即使很快清醒也要立即送医院诊治;
3.对于热损伤症状比较严重,经过现场处置无法及时缓解,或发生热痉挛肌肉抽搐伴疼痛、意识不清、体温持续居高不下者,须立即进行现场急救并及时送院检查救治;
4.当患者已初步判定为热射病,经现场救治后应立即送医院抢救。
在这里,急诊科提醒大家,降低热射病病死率的关键在于预防,了解其危害与预防措施,我们才能在炎炎夏日中为自己的健康撑起一把“防护伞”。让我们携手,科学应对高温挑战,安度每一个酷暑。
供稿:李念霖
编辑:曹 芳
核稿:周玲玉
审稿:徐风万